1. 扩张型心肌病:以心室扩大、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,中医属“心悸”“喘证”范畴,核心病机多为心肾阳虚、痰瘀互结。
2. 难治性心力衰竭:常规治疗效果不佳,反复加重,中医归为“心衰病”,常与心肺气虚、阳虚水泛、瘀血阻络相关。
3.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:以心率缓慢、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,中医属“迟脉证”“心悸”,多因心阳不足、气血两虚、痰湿阻滞所致。
4. 肺动脉高压(特发性):原因不明的肺动脉压力升高,中医可归为“胸痹”“喘证”,病机与肺络瘀阻、气虚血瘀、阳虚寒凝有关。
5. 病毒性心肌炎(慢性迁延型):病毒感染后心肌慢性炎症,症状反复,中医属“心悸”“怔忡”,常与气阴两虚、热毒未尽、瘀血内阻相关。
6. 心房颤动(持续性):难以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,中医属“心悸”“惊悸”,多与心肝火旺、痰热扰心、气血亏虚、瘀血阻络有关。
7. 雷诺病:遇冷或情绪激动时肢端小动脉痉挛,中医属“痹证”“厥证”,核心为阳气不足、寒凝血瘀、经络阻滞。
8. 川崎病(冠状动脉瘤后遗症):川崎病后冠状动脉遗留扩张或动脉瘤,中医属“瘀血证”“胸痹”,与热毒伤络、气血瘀滞、心脉失养相关。
9. 心肌桥(症状性):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,心肌收缩时压迫血管引发胸痛,中医属“胸痹”,多与气滞血瘀、痰浊痹阻、心脉不畅有关。
10.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(晚期):周围血管慢性炎症闭塞,伴肢体缺血坏死,中医属“脱疽”,病机以寒凝血脉、热毒炽盛、气血两虚为主。